【新冠肺炎】認知障礙症長者染疫死亡率增2.6倍 專家倡長者及院舍員工定期做檢測
發布時間: 2020/09/14 15:18
新冠肺炎疫情反覆,其中第三波疫情中,確診人士多以長者為主,而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較普遍,有學者推算,當認知障礙症長者患上新冠肺炎後,不但病情會較嚴重,且易出現精神錯亂和中風,面臨隔離措施、難以遵守感染控制措施,跟一般人相比,其死亡率更高出2.6倍;建議為了長者的健康,除多留在家中外,也要特別注意他們是否感到沮喪和孤單,盡量多加陪伴。
根據政府的資料顯示,2018年十大致命原因中,認知障礙症名列第7,而且本港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亦較為普遍,70歲以上的長者,每10人就有1名患者,到了85歲以上,比例更飆升至每3人就有1名患者;預計患者的數目會不斷增長,至2039年會有30萬名患者,數目是2009年的3倍。
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、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漢威表示,認知障礙正患者會出現不同病徵,在認知方面,患者的記憶、定向、語言、視覺空間、注意力等均人下降,在心理上易現抑鬱及焦慮等情緒病,而行為上亦會易激動及失控,可能會有攻擊性及尖叫等行為。
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雷永昌表示,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,日間長者中心暫停服務,而院舍亦謝絕外界探訪,加上社交隔離的措施,長者失去正常的社交活動,或會產生孤獨感,大大增加了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;他引述,西班牙一項研究發現,孤獨感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症的機會高達26%,情況不容忽視。
他建議,長者的照顧者須特別注意他們的情緒是否有大轉變,例如突然變得悲觀、出現寢食難安情況、及做事無心機等,應盡量多加陪伴或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;必要時可以遠程醫療,或通過電話和網上平台與醫生聯絡,以免病情惡化。
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表示,阿茲海默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,要診斷早期認知障礙者,醫生可從行為及精神能力評估、磁力共振掃描及身體檢查的。早前本港多使用影像素描方式檢查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,現時已採用三維立體的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,去計算患者的阿茲海默症病患風險概率及患上腦血小管病的風險。
被問到第三波疫情有安老院舍爆發群組,而中秋、國慶假日將至,不少家庭會聚餐,會否擔心出現第四波疫情,陳漢明提醒老人家除了請洗手、保持社交距離之外,聚餐時也要小心交換食物共食的風險。他指,第三波疫情之前,香港的院舍都控制的很好,若有第四波疫情,院舍仍然需要做好感染控制,包括讓職員定期做病毒檢測,以減低傳播風險。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bit.ly/2JdOaiS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記者:洪芷晴